01我看《山海情》哭了七次,笑了十七次

我看《山海情》哭了七次;第一次是水花问得福“你要抓我回去结婚吗?”得福把所有口袋里的钱塞给她:“(你跑吧)你一个女娃娃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”的时候;第二次,是水花拖着板车,拉着瘫丈夫和娃,在扑土扬长的黄土路上拖了7天,一抬头遇上昔日恋人之时;第三次,是得宝的第一批双孢菇种出来、卖出去,买了两只鸡归家,脸上跳动着阳光、洋溢着满满幸福感的时候;第四次,是一架架载着双孢菇起航的飞机起飞,象征着脱贫产品销往全国的时候;第五次,是大有叔带着村民,拎着一篮子一篮子枣、鸡蛋、饼来、茶叶为凌教授送行的时候;第六次,是白校长在多次请经费不批,卖掉电脑修操场,被辞去校长职务的时候;第七次,是贫穷的涌泉村小学学生,在合唱比赛中“不上台面”,但唱出属于西海固孩子的倔强与生命力的时候……我看《山海情》笑了不止十七次:第一次是陈县长“威胁”老师让他给农民教授技术,威胁完就跑的时候;第二次,因为水利站农田灌溉不给力,涌泉村民大闹县长办公会,大有叔向县长喊:“这水跟小娃尿尿一样的”时候;第三次,是凌教授和收蘑菇的奸商打架,和得福二兄弟共骑一辆小摩托,鼻青脸肿地回村的时候;(三人如此弱小、无助、可怜,不会打架的教授不是好教授,哈哈)第四次,是得福得宝两兄弟要谈话,让尕娃切了牛杂又让人走,弹幕说“尕娃还没吃饱就被赶回家了”。第五次,是马得福要把孩子起名叫“马迁村”的时候;第六次……每一次哭出声或者笑出鹅叫,都令我惊讶又欣慰。惊讶的是,我竟被一部扶贫剧戳到泪点?欣慰在于,总算不是被“寻妻的霸总、吊小开的瓷娃、升仙的古偶”煽动了情绪,不失元气就算收获啊!在影视剧本普遍被无脑化物化的年代,我竟然看到了一部“穷人对美好生活而向往、少年为恋人深情忠贞、老师为大爱贡献一生”的故事,竟能触摸到这么质朴的情感;我终于看到了一部可代表了国产剧的真正水准的好剧。甚至,它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原来并不是朴实的感情“过时了”,而是我们真的剧荒!

02为啥《山海情》情感能量那么高?

为啥《山海情》这个扶贫剧情感能量那么高?因为它是一群最朴实的群像。剧本是由编剧们实际调研写出,而非根据小说改编。宁夏有山、福建有海,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把“干沙滩”改造成“金沙滩”,是谓“山海情”。它是90年代西海固人民完成异地搬迁、改变贫困现状的真实纪录。剧中基本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,没有刻意煽情与美化。以前在电视上听到什么“对口帮扶”“扶贫”的词儿,总是感觉遥远又陌生。但《山海情》却用了一个“方言故事”的剧本形式,简简单单讲给我们:啥是扶贫。《山海情》目前已得到9.4高分、“国剧”的盛誉。好剧和颜值无关,高评源于人心干净。当然,也要归功于“演啥像啥”的演员们。我给演员们普遍出色的演技排了座次,只代表个人意见,欢迎探讨。第一排:大有叔、白老师、得宝、水花、凌教授;第二排:马喊水、陈县长、安永富(水花男人)、杨县长;第三排:得福、麦苗、吴月娟、白树成;主要说说第一排的童鞋们出色在哪儿:很开心能给“大有叔”写上几句话,因为从《永不瞑目》里的李春强起就一直看尤勇作品,那时候的尤勇才35岁。他演了33年戏,基本都是正剧,可能很多80、90后都忘了他,但《山海情》里的大有叔,肯定能让你想起你农村里里的某个叔或伯——他代表了农村保守狡猾又爱作妖扯后腿的一种人,十分典型。可以说涌泉村有了李大有,那才是一个活的村。你仿佛能听见后院鸡叫、前院狗叫,满街鸡飞狗跳。“李大有”在存在感不强的戏份中,担当着支撑着剧情走向的作用:跑回去不肯去吊庄——回来开垦——反对种蘑菇买拖拉机——回来种蘑菇——蘑菇赔了想回老家——又回来等机会——打了得福——又被感化支持得福。他就像“群像”的定海神针,每一步都串着村民内心活动的线。白老师。祖峰饰演的白老师把我把的目光、心拉进屏幕里,挪不开眼、放不下心。一个演员,是怎么能把一种执念和忘我,演得如此深刻、深入的?一个江南而来的知青扎根西海固,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镇干部、走向广阔世界人才。剧中,白老师主要跟两件事较劲:一、不许不到16岁的孩子辍学打工;二、一定要修好学校破烂的小操场。在少有人懂得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农村,白老师为了劝说孩子们多读书,不知挨了多少次骂或打、骑坏了多少次自行车、热心窝被伤了几次。和得福吃着花生米喝着小酒对话那场戏,白老师对孩子辍学打工这事,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执念,甚至他恨起了“只知道赚钱改善生活”“目光短浅”的村主任得福。隔着屏幕,你都能感受到他深深的怨念。一次次申请经费未成后,他对教育局长绝望,于是舍掉“校长”之名,卖掉捐赠物资,给孩子们修了小操场。最后,他移情在孩子对“春天”的守望里——那是一场不好听的大合唱,但因为白老师的桀骜不驯的指挥、孩子们无条件的信任与生机,令人瞬间泪崩。得宝和水花的演技已得到公评。白宇航这个来自于西北的青年演员前途无量。而水花,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哭戏,最成功就是性格的塑造——她把一个善良的、受过少量教育的、通情达理的农村妇女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。水花帮得宝种蘑菇,安永富问她是不是因为得福才去的。水花不紧不慢地回他:“以后你发火,喊啥骂啥都行,就是不要把我和得福往一起扯了,我是娃她妈了,是你媳妇,你这样的话,伤我,也伤你自己。”这样温柔的力量的农村女子,是真的存在的。命苦,心不苦。凌教授。黄觉这次演凌一农,一次没让人跳戏。可能因为凌教授的原型(林占熺教授)事迹最具体,所以人物刻画一招一式都很丰满动人。黄觉把一个扶贫专家内心的矛盾点演活了:做宏观课题?还是做具体扶贫;做浅层理论指导?还是不成功便成仁?只管技术?还是也管销量;农民的亏损的钱,要不要代赔?帮农民致富,要不要自掏腰包?结果大家都知道,答案是:一切为了扶贫、一切为了农民。这些小矛盾让扶贫进度条没单薄疯跑,而让渐次当年西北有多苦、扶贫有多难、扶贫人留下了多少可敬可佩的精神气儿。篇幅关系,第二排、三排就不一一赘述,但欢迎评论区探讨。为何能与观众强烈共情?《山海情》为何能与观众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情?甚至还有很多90后、00后?“这是分的剧”“这是所有70后80后的前半生啊”“这剧跟催泪瓦斯似的”因为它用最朴实的方式演出了生活的不易和美好。剧中那些正而阳光的价值观,一洗近日明星丑闻的尴尬,令人如沐暖阳。第一,不怕苦、不拜金、劳动光荣。水花用脚和泥、德宝种菇收菇、“莫小贝”盖房、马喊水拉水……处处可见劳动的真实喜悦(好亲切)去福建电子厂的打工情节中,麦苗在外奋斗、白老师在家动员孩子,父女孩出发角度不同,但却都是为美好生活奋斗,因此形象清新高大。而为一头驴,把闺女“卖”给人当媳妇的水花父亲就显得“形象”猥琐,这类似于抗日小人书的表现形式,很有意思。第二,懂知识方能改变命运,有敬畏、有道德。虽然穷,但是人们都认同知识能改变命运。一直为村民谋福的得福,正是因为全家供他一个人念书供出去了。穷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要靠知识去脚踏实地实现!得福后来做了镇长回村,还是守着父亲定下的规矩,小车只开到村口,因为“做人不能太张扬,村里人看不惯”。听说这种习惯,现在在很多西北孩子家里都有,这就是心存道德,心有敬畏!第三,人穷志不短,不自怨自艾,要活得明白。麦苗出去打工前,心里放不下得宝,所以向水花倾吐心声,骂得福和得宝两兄弟都是渣男,说水花姐可怜。水花这么教育妹子:“可怜不可怜的,人要想不可怜,就该活明白!你和得宝,有缘则成,没缘也是白等……这世上最重要的事,争气!让家人过得好!”对爱情、对人生,三观超级正!第四,良知和利益二选一时,当知行合一。人要想出息想发展,肯定会受到考验。麻县长想摘金沙滩现成的种蘑菇果子,想让得福开现场会分享经验,并受到“上高速路”的诱惑。但得福,站在了良知的一边。现场会上,拒绝念麻县长的发言稿,说了现在蘑菇滞销的实话。他心里打着鼓,心想:这下这个官就没了。但还是选择了“为村民着想”而不是“为个人前途着想”。他的选择让蘑菇“坐上飞机”,有了全国销量,也让他个人通过了一次组织上和人生的重大考验。第五,幸福没有开挂、金手指,只有靠明智的选择、执着地争取。有人说,马家真是祖上烧了高香,两兄弟得福当了官、娶了县长的闺女;得宝干了工程,20多岁住上平大房子……可是,看过剧的人就知道,马家两兄弟并没有金手指,首先是喊水叔有战略,其次是兄弟俩执行得好!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《山海情》之所以动人,在于它“接地气”的故事温柔了人心;让人们人们压在心底的父子亲情、家国之情升华激荡!让人们更珍视幸福的当下,让“为美好生活而奋斗”的精神气儿抖擞起来!世上本没有观众不喜欢的题材,只有不和观众共情的剧本。
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iojkm.com/zzyhl/18733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